港股生物医药股狂飙,有指数年内暴涨171%,发生了什么? 这不是幻觉,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正以惊人的速度刷新投资者的认知。 生物医药B类股概念指数年内累计涨幅高达171.5%,创新药概念指数飙升103.29%,甚至跑赢了同期许多热门科技板块。 这样的涨幅背后,并非单纯的资本炒作,而是政策、业绩、出海交易等多重利好叠加的结果。
政策红利密集释放,行业迎来“黄金时代”
今年以来,生物医药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空前。 《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》和《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相继推出,从研发到商业化全链条为行业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谭作钧更是公开强调,要“加快发展中央企业生物医药产业”,并明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和长周期发展。
医保改革也为行业注入强心针。 国家医保局首次设立“商保创新药目录”,在2025年公布的“医保双目录”名单中,多款重磅创新药入选,包括CAR-T疗法和“全球首款”产品。 这意味着创新药的市场准入和商业化路径变得更加清晰。
业绩拐点出现,药企从“烧钱”到“赚钱”
政策利好之外,药企业绩的实质性改善成为板块上涨的硬支撑。 百济神州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4.7%,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。恒瑞医药收入和利润双双创下新高,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.7%;和铂医药的业绩更是惊人,收入同比增长327.5%,净利润暴增51.3倍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创新药企从“讲故事”到“兑现业绩”的转变。 分子许可费、技术授权合作等收入模式逐渐成熟,成为企业新的增长引擎。
出海交易爆发,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
如果说政策和业绩是“内功”,那么出海交易就是药企的“外功”。 2025年1-7月,国产创新药License out(专利授权出海)金额接近800亿美元,同比增长超160%。 而2024年全年的出海交易总额才约600亿美元。
巨额交易频现: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0.5亿美元的双抗授权合作;翰森制药将一款GLP-1药物海外授权给美国再生元,首付款8000万美元,总金额可能超过19亿美元。 这些交易不仅带来现金流,更意味着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的认可。
资本动作频频,药企“囤粮”备战研发
行业景气度提升的同时,药企也在积极“备粮”。 多家港股创新药企近期抛出配售集资计划,药明合联通过配售和定向增发筹资超过27亿港元;先声药业、科笛-B、和铂医药-B等也相继发布集资公告。
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研发和管线推进。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、投入大,充足的资金是企业持续创新的保障。
学术会议与数据披露成短期催化剂
行业会议的密集召开也为板块情绪添了一把火。 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(WCLC)于9月6日-9日举行,中国学者共有35项口头报告,国产新药的临床数据披露备受市场期待。 10月还将召开欧洲肿瘤学年会,康方生物的AK112、映恩生物的DB-1311等核心品种数据有望披露。
临床数据的好坏直接左右股价走势。 信达生物因IBI363的临床数据超预期,单日涨幅超过14%;而康方生物曾因依沃西的临床数据未完全达到市场预期,股价出现回调。 市场对未上市药物的临床表现高度敏感。
港股成为创新药融资主战场
港交所自2018年推出“18A规则”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以来,已成为创新药企的融资高地。
2025年上半年,成功登陆港股的国内生物药企数量已达6家,超过去年全年。 恒瑞医药、觅瑞、派格生物等企业密集上市,港交所甚至推出“科企专线”,允许企业保密提交上市申请。
港股市场汇聚了大量国际长线资本,为药企提供了与国际投资者对话的平台。 同时,“A+H”模式也越来越成为主流选择。
#热问计划#资金流向与估值修复
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港股,创新药板块是重点配置方向之一。 外资也开始重新关注港股,因中国创新科技发展出现新亮点,且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。
尽管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动态市盈率绝对值看似不低,但考虑到行业成长性,其估值仍处于历史底部区域。 板块整体估值修复的空间依然存在。
上海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