甄嬛登上太后宝座后,第一件事便是前往探望皇后宜修。她语气平和,却意味深长地告诉宜修,新帝依旧仁慈,特准她继续担任皇后;先帝与纯元皇后合葬,而她的名字则将被从史册中抹去。宜修苦撑了许久,终因心理崩溃,心脏骤停,含恨离世。
当小允子报信时,特别强调宜修临终时双眼睁得大大的,死不瞑目。甄嬛听后若有所思,此刻才深刻意识到,宜修最强大的敌人并非纯元皇后,也非华妃,更不是自己。可惜的是,宜修直到死都未能看透这一点,那双瞪大的眼睛便成了最有力的证明。
宜修出身庶女,嫁给了尚为王爷的皇上,不久便怀孕,皇上还许诺若胎儿为男,福晋之位必归她所有。正当她沉浸于这份喜悦与期待时,纯元皇后的出现打破了她的美梦。皇上对纯元一见倾心,背弃了承诺,将福晋之位赐予纯元。宜修心中充满屈辱,误以为是纯元抢夺了皇上的宠爱,愤而害死了纯元。
然而,纯元去世后,皇上的宠爱并未转移到她身上。事实上,皇上当初对宜修的感情并非完全出于个人情感,多少带有因她乌拉那拉氏出身的政治考量。那时皇上还只是被冷落的皇子,若他身份显赫,自不会娶庶女敷衍,反而会选纯元这样正统的嫡女。
展开剩余75%纯元进府照顾宜修绝非偶然,而是皇上潜力显露,乌拉那拉家族决定加大投入的政治布局。若非如此,母亲为何不亲自来,反让纯元这位美貌姐姐出面?皇上对纯元或许有一丝情愫,但更看重的是她作为乌拉那拉嫡女的身份,接受纯元即意味着接纳其背后的强大家族势力。表面上的爱情掩盖的其实是家族联姻,以利益绑定双方。
宜修却未曾识破,沉迷于复仇与重获宠爱的执念之中,终成命运的囚徒。纯元非她真正的对手,实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,和宜修本质上无异,都是被利用的棋子。正因如此,纯元得知宜修害她时未曾追究,反而用尽最后气力为她保住福晋地位。可惜,宜修非但未感恩,反恨意绵绵一生。
纯元死后,宜修顺利被立为福晋,皇上登基,她正式成为皇后。然而皇上对华妃依旧宠爱,虽只在特定时辰探望她,皇后心中不免感到失落,认为皇上并不真心疼她。实际上,皇上对华妃也并无深情,更多是因华妃的哥哥年羹尧身居重任,需借此牵制军政。宜修已经拥有至高无上的尊荣,她若能安心当皇后,过好日子,便足矣;若一味争宠,唯自苦恼。
即便她不与华妃争斗,华妃也难逾越她的地位,结局终将不妙。因为皇帝多疑,军功带来福祉的同时,也埋下祸根。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”福与祸相依相生,若宜修能看破此理,便不会因皇帝的爱恨而迷失方向。
华妃倒台后,皇后的劲敌转为甄嬛。纯元旧衣事件、滴血验亲、胧月指认等诸多经典场面,两人多次争锋。表面上看似皇后争夺权位,实质上仍是为赢得皇帝宠爱。最终,宜修彻底败北,败的不是甄嬛,而是她自己。她的对手不单纯是纯元、华妃、甄嬛这些人,而是她难以跨越的情感桎梏。
片头曲末尾唱到:“古今痴男女,谁能过情过情关。”这句唱得真切,历代男女,能真正渡过情劫者寥寥,但一旦跨越,便能笑到最后。宜修便是反面教材,她过于执着于皇上的爱与否,若能转变心态,不再纠结宠爱,而是与皇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人生必定顺遂许多。至少她困扰半生的偏头痛也许早已消散。
当然,剧中也有成功跨越情关,笑到最后的正面典范——甄嬛、敬妃和欣常在。甄嬛因菀莞类卿之痛醒悟,经历果郡王逝世彻底破茧成蝶;欣常在经历流产与华妃的打压后也完成蜕变;敬妃虽未详述,但从她对华妃的仇恨中可见,她定是经历了某种触动而觉醒。
情关难过,痛苦难免,面对痛苦不要逃避,而应去感悟,唯有如此,方有机会破茧成蝶。皇后之所以屡次失败,正因一遇挫折便陷入“都是别人错,上天不公”的思维。她越抗拒接受现实,越感痛苦,越看不清真相。
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某个人,而是自己内心的执念。那些具体的人事,都是助我们渡劫的引路人。所谓渡劫,便是上天安排的课题,旨在修复或唤醒我们。宜修此生所遭遇的,正是情感之劫。可惜她始终回避,直至临终,眼睛仍旧瞪得大大的。
所以,当我们感到困顿和委屈时,不妨跳出情绪,问问自己:这是否一场渡劫?它是来修复我,还是来唤醒我?
大家好,我是@琪琪妈的成长经,关注我,锁定精彩,不迷路!
发布于:山东省上海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